颢的意思和含义(古人是以怎样的构思来构成‘颢’这个字的?)
古人是以怎样的构思来构成‘颢’这个字的?
颢:
颢:繁体字写作“顥”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顥,白皃。从頁、从景。《楚词》曰:“天白顥顥。”南山四顥,白首人也。”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景,光也。从日、京声。”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日,实也。太阳之精不亏。从囗、一。象形。”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囗,回也。象回帀之形。”。犹将四周都围起来者是囗字之范式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一、惟初太始,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”。犹惟初太始道所立而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者是一字之范式。
囗、一两范式叠加:始终如一之运转犹太阳之精不亏之形者是日字之范式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京,人所为绝高丘也。从高省,丨 象高形。凡京之属皆从京。”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高,崇也。象台观高之形。从冂、囗。与倉、舍同意。”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冂,邑外谓之郊,郊外谓之野,野外谓之林,林外谓之冂。象远界也。”。犹区域最外之边界者是冂字之范式。
(囗:参见三画之四“囗”)
冂、囗、冂、囗四范式叠加,犹围而上之界再围而上之界相叠如台观之崇上者是高字之范式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丨,上下通也。引而上行读若囟,引而下行读若退。凡丨之属皆从丨。”。犹上下通或下上通者是丨字之范式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第80页:“(丨)下上通也。依玉篇。引而上行读若囟。囟之言进也。引而下行读若退。可上可下。故曰下上通。竹部曰。篆、引书也。凡字之直。有引而上、引而下之不同。若至字当引而下、不字当引而上、又若才屮木生字皆当引而上之类是也。分用之则音读各异。读若囟在十三部。读若退在十五部。今音思二切。囟之双声也。又音古本切。凡丨之属皆从丨。”。
“高省”、丨两范式叠加:犹人所为绝高丘以为统领之都者是京字之范式。
日、京两范式叠加:明所照处有境限犹日光所照五光十色若京城者是景字之范式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儿,仁人也。古文奇字人也。象形。孔子曰:‘在人下,故诘屈。’。”。小儿头囟未合犹人在人下诘屈未长大之形者是儿字之范式。
(
)、儿两范式叠加。犹人在下诘屈欲长而申举其首者是頁字之范式。
頁、景两范式叠加:头上日月之光明犹白首者是顥字之范式。
“颢”是头上日月之光明犹白首者。(头上日月之光明犹白首者之相与比述为“颢”)
“颢”读hào ㄏㄠˋ。
相与比述本义:表示因指白头人。引申为白色。如:《说文》:“颢,白貌。”。《楚辞·大招》:“天白颢颢。”(洪注:“颢,白貌。”)。又如:颢露(白露)、颢魄(洁白的月色)、颢气(清新洁白之气)。
相与比述衍义:表示浩大。如:《汉书·叙传》注:“颢,大也。” 。 又如:颢颢(浩大,博大的样子)、颢然(盛大的样子)、颢汗(广阔浩大的样子)。
相与比述衍义:表示光明。如:颢颢(光明,光亮的样子)。
相与比述衍义:通“昊”。本指西天,泛指天空。如:《吕氏春秋·有始》:“西方曰颢天。”(注:“金色白。故曰颢天。又为昊。”)。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:“肇自颢穹生民。”。又如:颢天(西天,西方的天,同昊天)、颢穹(指天。也作昊穹)、颢苍(指天)。